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143期答案

时间 : 2023-08-09 20:33:11 来源 : 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相关推荐: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143期

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


(资料图片)

科目一(1-4)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时间。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由教育部于2008年9月1号颁布。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爱学生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职业道德的体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知识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共六条,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及终身学习。

选项A,责任与权力是一对互相依存的矛盾,相随相伴,不可分离,所以从来就没有无权力的责任,也没有无责任的权力。

选项B,爱与责任,即关爱学生,这是师徳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选项C,个体和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个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单位,我们通常通过个体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群体及其互动。群体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

选项D,义务与权力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义务指法律规定权利主体应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的责任,是保证法律权利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国家对一定的直接社会责任的确认,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与义务相对应,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认定及。

本题中强调核心和灵魂,强调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既要爱护,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故本题选择B。

小学科目二(5-8)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别差异性的相关例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具有个别差异性。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观点的对应。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认为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A项,内发论是指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B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故体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C、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故本题选B。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A项,阶段性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B项,顺序性的具体表现是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学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C项,不均衡性,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D项,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中学科目二(9-10)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选项A,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选项B,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选项C,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选项D,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题干中,小强不闯红灯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价值体系。故本题答案为D。

10.【参考答案】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途径。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给与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4)价值辨析;

(5)利用群体约定。

标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