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师傅,您看看,
我闺女给我买的裤子腰围有些大了,
(资料图片)
能不能帮我改一下……”
“现在外面要找一个
做衣服、改裤腿长短的地方不容易,
到这里让方师傅一弄可简单了,
还是家门口的小店,方便!”
在紫竹院街道
超市发魏公村店1层的一个角落
就是方风清夫妻俩的“裁缝店”
布满岁月痕迹的缝纫机、拷边机、裁布台
各式各样的拉链、五颜六色的布料
……
加上一块“服装加工洗衣”的招牌
构成了这家
“藏”在超市里的裁缝铺的全貌
酒香不怕巷子深
随着裁缝铺口碑的积累
这里成为了
附近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服务小店
老顾客都了解这对夫妻的手艺,“我在这里改衣服、做东西好多次,家里小孩出生时的被子就是在方师傅这做的。”家住附近的刘阿姨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手艺人,方师傅扎根紫竹院街道30多年,从最初平房区的马路市场到现在干净整洁的超市,见证了这里的变迁。“最初只是单纯想学一门手艺,跟随着师傅来到北京,后来就留在了这里。”方师傅告诉记者。
借着超市发的固定场所和经营资质,方师傅除了提升手艺,还不断扩展客源。他在门口张贴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每当有顾客前来都邀请对方扫码。久而久之,除了来店里的居民,还积累了一批“网友”,不少顾客都是通过熟客推荐慕名而来。
在这里还有另一位手艺人——翁洪英,她也和方师傅一样扎根于此,在街道和超市发的帮助下,经营手机、钟表、设备维修的小店面。“一般都是修手机、手表以及换电池,附近老年居民较多,他们遇到不会处理的问题我都会帮忙解决。”翁洪英告诉记者。
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
社区环境更优美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
而曾经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小修小补”
和手艺人的吆喝声却与街巷记忆
一起渐渐远去
“小修小补”事虽小,却往往是匠人的家传手艺,也是居民生活的“刚需”。“叫卖声”和“游商”的形态逐渐变为更规范的便民服务中心,“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也成为了居民生活场景的重要拼图。
“街道了解到居民的切实需要后,积极寻找覆盖范围广、租金相对低廉的企业,将便民服务引入其中,希望通过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导入,与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多方合作,解决居民需求。”紫竹院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王雅嵋告诉记者。
紫竹院街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小修小补”引进经营区域。在超市发社区商业e中心打造过程中,紫竹院街道通过为超市发推荐周边不错的“小修小补”街边店,三方商讨优惠店面费用,帮助其合作,用低于市场价的租金留住了居民需要的“小修小补”。
而这里也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场所,更成为一个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完善、优质的一站式便民商业服务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王雅嵋表示:“周边老旧小区多,引进便民服务工作后,极大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尤其是老年人是最受益的群体。”
同时,紫竹院街道根据前期开展的走访调研,按照“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的要求,补齐辖区的便民服务点,在街道22个社区实现了菜篮子、便利店、洗染、维修等八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并在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录入了地区洗染、维修等网点,居民在“小修小补”便民地图上就能搜到离自己最近的网点。
“我们将继续完善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系统后台数据维护,完成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资源摸底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一些‘小修小补’的服务联盟,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王雅嵋说道。✦✦✦✦✦✦✦✦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修小补”依然有着巨大的需求。紫竹院街道的“小海”们,结合属地情况整合资源,帮助“小修小补”回归居民的视线,专业的便民服务网点覆盖了附近1.8万余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细微处的关爱让城市更有温度。
✦✦✦✦✦✦✦✦
海淀融媒聚焦群众身边事、服务群众关心事,特别推出《小海帮您办》民生服务类融媒体栏目,“小海”是海淀区千千万万个基层工作者的总称,是为民服务的总和,也是海淀融媒用媒体跟进城市治理的一个窗口。
《小海帮您办》栏目每周二、周五在《海淀新闻》后播出,《海淀报》、海淀网、掌上海淀移动客户端等区级媒体平台及各网络新媒体账号同步推出有关内容。
《小海帮您办》
出品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本期视频《紫竹院街道:家门口的小店让便民服务更近一步》
出品人:佟志伟
总策划:张庆洁
总编导:卫东
总监制:张东旭
制片人:范杰
监制:杨凯博
编导:董碧渊
摄像:张译诚
后期:袁刚
配音:韩宁
本期推文
记者:董碧渊编辑:罗雨涵
推荐 ·阅读
·
·
·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