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对我来说,海南并不算一个陌生之地,作为一名在广东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海南向来是广东人假期旅行的一大去处。
海口、万宁、三亚、琼海、东方、文昌,四舍五入,我也算达成过海南环岛游“成就”的人。
我贪恋海南舒爽宜人的气候、随处可见的蔚蓝色大海,每当暮色降临,吹拂着海风,骑行着电动车穿梭于街头巷陌间时,我不止一次考虑过就这样留在海南生活,在这座宝岛上平静地度过一生。
(相关资料图)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不止一次地产生过“留在海南”的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又会湮灭在现实的考量中:“工资低很多怎么生活、根本没有合适的工作、看病亦或是孩子上学真不方便。”
因此,当我在3月21日,参加由海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百场万岗·四城同办”校招活动时,我第一次产生了深度了解自贸港发展现状的想法。
看到在台上大声疾呼“今天的海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望人才,需要人才”的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忠华,看到台下蜂拥而至期待成为“新海南人”的青年学子,我在思索海南是否已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从“惊艳开局”到“繁荣发展”,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南的产业发展体系到底是什么?其定调面向未来的南繁、深海、航天三大新兴产业眼下发展现状又是如何?
带着这些疑问,我于4月24日至27日间来到了三亚市崖州区,走访了南繁育种基地、崖州湾科技城、琼粤科技合作城等地,最终却只完成了南繁故事、种业CRO两篇着眼于南繁产业发展的报道。
因为当下海南产业发展的丰富度,已经远超我最初的预估,仅通过几天的一线走访,不要说讲清“陆、海、空”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就连南繁产业发展细节,也难以一应概括。
同时,在这次采访中,我还积累了一些新海南人创业、就业的故事,以及有待未来再启的采访方向,期待这些幕后花絮,能带你看到不一样的自贸港。
南繁
在3月21日“百场万岗·四城同办”校招活动现场采访时,我就预感到后续可能会针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五周年这一方向做专题报道,于是利用活动现场企业云集之便,和多家创新型企业或是行业机构建立了联系,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广东省科学院下属重要新型研发机构,海南产研院是我切入自贸港建设报道再合适不过的入口了,与其一母同胞的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来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的科研机构,而产研院本身作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琼粤科技合作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是观察新产业导入海南的较好窗口。
除了产研院和种业所之外,我还与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崖州湾科技城,以及位于三亚和海口的商业航天、深海科技企业也做了采访预约。
在我原本的规划中,4月24日,我将前往产研院,用一天时间完成对南繁育种项目的相关采访,随后便前往其它地方了解其它产业发展的细节与故事。但万万没想到,仅和南繁种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勤南的交流,就用去了我一个上午的时间。
这位在海南崖州扎根南繁,一干就是16个年头的福建人,用着最通俗的话语耐心向我科普南繁育种的概念,如数家珍地讲述着种业所老前辈们的创业故事,以及近年来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以他的履历和经验,我丝毫不怀疑王勤南能够在别的大城市谋得一份待遇更加优渥的工作,而不是在这个天涯海角,人口只有11万的小城,天天风吹日晒做着重复且枯燥的育种工作,默默地为我国糖业发展做着看似并不起眼却又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采访完王勤南之后,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偏远小城生活的不便,心中默想,“这地方果然是旅游可以,生活还是算了。”因为,南繁种业所的位置处在崖州区政府对面,理论上来说,这么核心的位置,周边不说繁花似锦,最起码找个吃饭的地方应该不难。
结果采访结束后,我看到只有萧条的配套商业,许多沿街店铺要么是居民日常住所、要么是杂乱的毛坯,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卷帘门紧闭的店铺,上面竟然还贴着2021年疫情防控居家隔离的封条。
最终,我步行大约十分钟后,终于在一条街道内发现了一家刚开业没多久的“沙县小吃”。
24日下午,产研院南繁服务部副部长王建强驱车带我前往位于崖州区三公里村的育种基地探访,王建强也是“新海南人”之一,他原籍内蒙古通辽市,原本在北京一家种业企业工作,2021年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下,他也来到了三亚崖州。
我跟着王建强冒着午后的大太阳,在产研院的玉米地里钻了一下午,没过多久就已经汗流浃背了,看到我有些狼狈的样子,王建强十分理解,他还打趣说自己当初也没想入这行,但是在年复一年的玉米育种过程中,尤其是看到了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鹤立在试验田中时,获得老百姓、同行、专家的认可时,他就感觉一切辛苦都值了,也就此把育种当成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
在玉米田采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相较于我在北方,尤其是东三省看到的那黑得发亮的沃土,三公里村附近白得发瘆的土地,始终让我感觉这里并非神乎其神的“农业”宝地。
“对,海南的土壤就是很贫瘠,有机质很少,怎么改良海南土壤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王建强确认了我关于海南土壤条件的猜想。
不过,对于南繁育种来说,海南贫瘠的土壤也不重要,毕竟,只要能利用好这独有的温光条件做好新品繁育就行,反正来这里南繁的作物,主产区大概率也不在这。
“海南这个地儿,东西种起来之后总感觉长得差强人意,总是差一点,但是对我们育种来说也有个好处,我们育种有个说法叫高压力,意思是在恶劣的环境下选出来的东西,它的适应性会更好。”王建强补充说。
不止于南繁
当两位专家将我引进了南繁大门后,我又产生了更多疑问,他们屡次提及的种业CRO是什么?什么是繁育一体化?南繁眼下又正在如何跳脱出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沿着产业化方向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呢?
4月25日至26日,我又先后走访了种业所CRO项目基地、产研院健康双创产业园以及琼粤科技合作城。
在这一阶段的采访中,我看到了海南自贸港当下新产业导入的火热图景,在种业所育种基地的周边,仅仅数年时间,原本作为甘蔗育种田的地方,就变成了人才公寓、实验室、办公楼、商业街。
双创园招商负责人胡怀宇带着我沿着规划商业街,把园区内几大重点设施探访了个遍,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还是很难相信,眼前遍布着高楼的产业园区,两三年前还是田地。
“这边一楼是我们的服务大厅,二楼是图书馆,三楼是健身房……”胡怀宇指着园区沙盘给我介绍。
随后,他又带我来到了人才公寓,同想象中还是毛坯的状态不同,园区内的人才公寓,已经完善到连电视、冰箱、洗衣机都全部装好、通了电,看着这种优惠入住的人才公寓,我又一次产生了“干脆就留在海南”的想法。
在行至办公楼下时,我正好撞见一家科研单位正向楼上搬运大型的实验设备,楼内也开始有入驻企业正常办公。据胡怀宇介绍,双创园由于背靠广东省科学院,对于引进广东优质创新企业入驻有着天然优势。
比如,中科云图就是该园区目前引进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该企业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孵化并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致力于地理空间智能产品研发并提供低空无人机遥感网运营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无人机遥感网,智能硬件及专业软件产品,易飞云时空大数据平台等。
除了中科云图之外,我还看到了不少生物医疗、南繁服务以及智慧农业相关的创新企业,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园区一家做速冻剂的企业,在他们的演示实验中,一条活鱼隔着袋子被放入速冻剂数秒后,便被冻得邦邦硬,随后再将这条活鱼放回常温水中,不一会又快速恢复生机,活蹦乱跳起来。据该企业介绍,这项业务在远洋捕捞方面将大有可为,可以极大地解决远洋渔业面临的保鲜难题。
胡怀宇认为中科云图的入驻就属于新产业向海南的有效导入,他早年曾在三亚市的另一个产业园区做过招商工作,在他看来,海南当下产业基础薄弱仍是客观事实。
因此,不管是本地孵化,还是外地招商,新产业企业发展的重点仍然是找到市场、做好生意、站稳脚跟,而诸如中科云图这般在海南本地成功找到市场、已经做起生意的企业,方能畅想如何进一步融入自贸港发展浪潮。“经常有企业来咨询入驻海南有什么政策优惠啊,有什么财税优惠啊,我觉得那都是虚的,重点是你要在这里找到市场,找到生意做,产生收入让自己越活越好。”谈及园区新产业导入情况时,胡怀宇说。
另一位亦曾在三亚负责过双创园区招商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眼下有大量的企业在海南注册成立了空壳公司,表面上看好像入驻了不少企业,产业发展十分旺盛,而实际上,由于这些企业尚未找到立足自贸港的商业运营模式,所以先注册空壳“占个位置”,企业业务及人员并未向海南迁移。
相较于我遇到过的充满信心的“新海南人”,王先生这位海南本地人对自贸港的发展颇有不以为然之意。“从特区、国际旅游岛、数码港到现在的自贸港,海南似乎没缺过政策,但经济发没发展起来不知道,生活成本确实发展起来了。”他语气有些抱怨。
但当我和他探讨起未来“自贸港全面封关”是否与此前各类规划有本质上的不同时,王先生又显得迷茫起来。他反问我:“你们做记者的天天在外面跑,你觉得自贸港是不是真的能发展起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