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起梨园戏曲体操,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陈灵 摄)
【资料图】
广播体操是中小学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体育活动。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当广播体操与梨园戏碰撞、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位于南安丰州的南安市溪丰小学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创作了一套梨园戏曲体操,只要不下雨,学生每天课间操时间都在体验梨园戏,同时南音元素也融入了教学生活中。昨日,记者来到溪丰小学的操场,现场欣赏这套独一无二的既优雅又动感的梨园戏曲体操。
一招一式演绎“科步”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早上9点课间操时间,全校200余名学生有序来到操场,排好整齐的队形。“梨园戏曲体操现在开始……”伴随着音乐声和校长李文芳现场敲打的鼓点声,大家演绎梨园戏“科步”。仔细一看,虽大体动作相同,但男女生还有手姿和表情上的区别。女生们顾盼生姿,眼波流转,男生一招一式则更孔武有力。随着音乐声变得轻快,大家快步变换起阵形。音乐的最后,大家一边跳跃一边高喝“嘿嘿嘿”,以拍胸舞动作收尾,全程共6分多钟。
“我经常看村里老人协会或戏班唱戏,也在电视上看到过梨园戏,从没想过自己会学习。”五年级的傅雅婷说,去年进入学校南音班学唱南音,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学了这套操后,对南音和梨园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六年级的傅鸿逸说:“以前并不了解梨园戏,学了之后越来越了解,感觉挺有趣的。”
“刚才的音乐采用了由国家一级作曲家杨双智老师作曲,根据福建南音四大名谱《梅花操》改编成的《第一钢琴组曲——梅花》,乐曲时而缓慢时而轻快,静动结合。大家的动作来自梨园戏独特的表演程式‘科步’。”李文芳介绍,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有一二百个动作,这套体操便加入了多个经典动作。男女生动作在鹰爪手、螃蟹手等手姿上略有不同。“既然是体操,便不能脱离锻炼身体的本质。学生们做动作时把梨园戏动作幅度加大,既活动了身体,又能陶冶艺术情操。”
专业老师创编动作 练习起来并不容易
“我2021年9月来这所学校任职校长时,学生的课间操是普通的广播体操。”李文芳讲述起这套体操的“发展历程”,“我同时也是音乐老师,一直在推广南音等传统文化。而且,我感受到丰州镇的南音文化氛围浓厚,不少老人会唱南音,学生接受度高。我们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南音班,每周请专业的南音教师来免费教学,有20多名学生学习。2022年6月,我萌生将传统乐曲与广播体操融合到一起的想法,想给学生一个舞台和闪光机会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想法得到全校老师的支持。”她向体育老师了解体操的特点,并咨询专业南音老师可行性。“专业老师提到梨园戏有基本表演程式,建议动作采用梨园戏‘科步’,音乐可选取南音乐曲。”
去年暑假,他们请来专业梨园戏老师帮忙创编,先教会学校老师动作,学校老师再教给学生。“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多,还有不少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一放暑假心就飞了。我们便让三到六年级学生每天下午到校学习动作,共学了20多天。”她说,这一套便是第一版。
“第一版是情境式的,有的动作表哀伤,有的表快乐。我们发现,如一些动作需要颠步及头、眼、手相配合,有的学生做不到位,有的放不开。而且动作很多又没有重复,整体更偏向表演性质。”她说,音乐是洞箫、琵琶等传统南音乐器演奏的,没有固定拍点,学生学起来难,推广也难。
不断精化改良版本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今年3月,李文芳盛情邀请了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梨园戏国家一级演员陈美娜帮忙创编了第二版,音乐则采用杨双智老师根据《梅花操》改编成的《第一钢琴组曲——梅花》,保留南音最特色的旋律音。“更换音乐后,大家更能抓到节拍点。陈美娜老师手把手地教授我们梨园戏的手姿——观音手、姜母手、鹰爪手、螃蟹手等,很受学生接受和欢迎,大家都说大开眼界。非常感谢两位老艺术家的无私奉献!”李文芳说,第二版体操在陈美娜老师的带领下仅训练一周,学生们便学会了。
李文芳在训练中发觉喊“一二三四”的节拍声不符合现场情境,“陈美娜老师说他们排戏时经常敲鼓定节拍,而且,加入鼓点声更有戏曲氛围感,学生跟随鼓点做动作也更整齐。”她说,接下来将让学生自己来敲鼓,真正“以学生为主”,并不断精化动作。
采访结束时,上午的放学铃声响起,记者一听,竟是南音乐曲《直入花园》。“上午放学铃是《直入花园》和《三千两金》,下午是《风拍梨》,很多学生每天听都会哼唱了。”她笑着说,“我们打开一扇门,将学生引进门,帮助他们学习、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提升幸福感。”
□记者 陈灵 黄耿煌 通讯员 陈海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