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3日报道(记者 周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4月22日,首届海峡两岸农业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召开,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赋能增效”,来自海峡两岸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师生和企业代表近200人出席。
(资料图)
首届海峡两岸农业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现场。福建农林大学 供图
研讨会上,福建迦百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迦百农”)向福建农林大学捐赠人工智能实验装备,双方就合作开展海参养殖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进行签约。
签约仪式现场。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发展智慧农业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会上,与会专家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主题,围绕农业人工智能、农业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业传感器等领域展开交流,旨在推动我国农业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成为我国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智慧农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信息技术助力 数字经济聚合农业产业链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全面应用智能化农业技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链上对所有农业智能化技术进行有机统一和全面整合,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运转更加高效化、智能化、便利化。
研讨会现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想提出,要以数字流打通并带动农业产业链聚合。在水产养殖中,可以采用自动化仪器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声等养殖场环境指标,以及水的溶解氧、pH值、水位、温度等水质环境指标进行监测。
“在霞浦,我们已经将AI技术用于海参养殖监测等环节。”福建迦百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施予介绍,将智能终端用于渔业养殖,将减少人工成本,并有助于打造“环境可控”的“人造海洋”。目前,霞浦海参养殖业使用的海参苗主要产自我国北方,更适应北方水温,在霞浦海水环境中生长较快、养殖周期较短,因此需要应用智能监测设备、基因种苗等技术辅助养殖。未来,该企业将把人工智能嵌入海参养殖各方面各环节,实现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
据了解,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迦百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将发挥双方优势,探索AI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应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农民降本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